《廣東省兒童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30年)》增設“兒童與安全”領域,明確提出主要目標。安全是兒童產品的底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牽引著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關乎著家庭生活的和諧穩(wěn)定,關乎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早在2005年,廣東作為全國首批傷害監(jiān)測工作試點省開展探索研究,2017年在全國率先構建多部門合作的產品傷害監(jiān)測體系,多年來為我省兒童和家庭安全保駕護航。近期,省婦兒工委辦公室、省市場監(jiān)管局、省疾控中心、省WTO/TBT通報咨詢研究中心圍繞兒童相關產品安全進行交流研討,推動兒童相關產品安全聯動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期間,結合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針對我省兒童相關產品監(jiān)測情況,開展系列宣傳科普,共同營造兒童安全友好的社會氛圍。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日常消費生活中有許多形形色色的產品,對兒童有著莫大的吸引力。然而,低齡兒童對危險的識別能力較弱,在用嘴巴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難免會禍從口入。根據廣東省產品傷害監(jiān)測,日常消費生活中,以下幾類產品誤吞后,可能會給兒童的身體健康帶來較大的危險。
紐扣電池廣泛用于生活中的各類產品,比如玩具、鐘表、計算器、遙控器、汽車鑰匙、相機、電子秤及音樂賀卡等。然而,近年來,兒童因誤吞紐扣電池而導致嚴重傷害的事件頻繁發(fā)生,家長們需提高警惕。
廣東省產品傷害監(jiān)測顯示,近五年與電池誤吞有關的傷害近百例,其中大多數與紐扣電池有關,受傷人群中92.9%為0~6歲的學齡前兒童。
紐扣電池誤吞傷害中,輕度傷害占比60.7%,中度或重度傷害占比39.3%,需住院處理的病例占比高達25.0%。誤吞紐扣電池不僅有窒息的風險,還會造成內臟器官的損傷,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為了預防兒童誤吞紐扣電池帶來的風險,消費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妥善存放紐扣電池
請將未使用的紐扣電池存放在兒童無法觸及的地方,確保電池包裝完好無損。同時,使用過的紐扣電池也應妥善處理,避免被兒童撿拾到。
(2)檢查家中電器、玩具等產品的安全性
定期檢查家中使用紐扣電池的電器,確保電池倉蓋完好無損并上鎖。若產品未配備安全鎖,建議更換為安全設計的產品。
(3)教育兒童遠離小物件
向兒童灌輸安全意識,告誡他們不能將小物件放入口中,尤其是電池、硬幣等潛在危險物品。
(4)迅速反應與及時就醫(yī)
如果懷疑兒童誤吞紐扣電池,應立即就醫(yī),切勿自行給孩子催吐或喂食,專業(yè)醫(yī)療處理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5)購買包裝更安全的產品
選購紐扣電池時應盡量選擇一次只釋放一個和具有較好防兒童拆解包裝設計的產品,能夠有效防止兒童將紐扣電池從包裝內暴力取出。
洗衣凝珠是一種新興的洗衣產品,近年來發(fā)展迅猛,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兒童誤食可能造成消化系統(tǒng)損傷、昏迷,甚至死亡。廣東省產品傷害監(jiān)測顯示,近五年有數十余例兒童誤食洗衣凝珠案例,其中71.4%為0~3歲的幼兒。
因此,有兒童的家庭在選購洗衣凝珠時應當特別注意:
(1)部分產品外觀與食品非常相似,可能引起兒童的興趣,從而導致其誤食,應選購外包裝不透明的產品。
(2)應選購具有兒童安全鎖扣的產品。
(3)應選購在明顯位置印有“遠離兒童”“禁止入口”等圖標和內容的產品。
(4)應教育兒童不可食用洗衣凝珠,每次使用完后應將其放在兒童觸及不到的區(qū)域。如出現誤食應及時就醫(yī)。
巴克球,是一款國外流行并進入國內的成人解壓磁性球,并不適合兒童玩耍。而近年來,部分企業(yè)利用其具有磁力、可變性強、顏色鮮艷等特點,將其宣傳為兒童益智積木,使其成為了一款“網紅”兒童玩具。但巴克球容易被幼兒當作糖果吞食,且一旦誤食進幼兒體內,隨著小腸蠕動向下運動,成串的巴克球會堵塞腸管或相鄰腸管內的巴克球相互吸引擠壓腸管,從而造成腸梗阻或腸穿孔,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腹腔的重癥感染,危及患兒生命。
廣東省產品傷害監(jiān)測顯示,近五年有數十余例兒童誤吞巴克球案例,其中67.7%為0~6歲的學齡前兒童。
因此,為了預防兒童誤吞巴克球帶來的風險,消費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家長在為兒童尤其是學齡前兒童挑選玩具時要多加考量,兒童喜歡把物件送入口中,購買玩具時一定要考慮到與小零件有關的潛在的噎塞、窒息和誤吞危險,尤其在購買磁性玩具更要檢查磁性部件的牢固性,避免其脫落被兒童誤吞。而巴克球作為成人解壓用品,家長應避免將其作為玩具給孩子玩耍。
(2)如果懷疑兒童誤吞巴克球,應立即送醫(yī)處理。
此外,如果消費者在家庭、學校、體育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公共場所等,使用或消費各類產品過程中,因產品質量問題或產品缺陷導致人身傷害,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粵省事”的“產品傷害信息報送”小程序,直接向政府部門提供產品傷害線索。
(省市場監(jiān)管局、省婦兒工委辦公室、省疾控中心、省WTO/TBT通報咨詢研究中心 聯合發(fā)文)